大部分群众是盲目的。
与这个理论相爱相杀的便是那句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够真理,够代代相传式的政治正确吧?但是恰恰相反,群众的大多数最讽刺的自身缺陷就是盲目性。
传播学上有一条大名鼎鼎的传播理论,叫做「沉默的螺旋」,印证了我想说的这句话。
看过以上许多朋友基于自身专业知识所作出的解答,并且越是出于专业水准,越是获得赞同数越少。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作为群众的其他知友辨析度,评判能力不高,所以没有对于专业水准高的答主做出「赞同」这一反馈。说白了就是,你说的好厉害,但我看不懂。
相信大家在网络、媒体、学术内外刊等信息源发现过那种「不明觉厉」的文章,而作为受众的你即便认为它写的很厉害的样子,但也有一个「厉害」的标准。比如王二的隔壁老伯是个美食爱好者。平时最常挂在嘴边的,是“煎饼果子加鸡蛋还是加油条好吃”、“论豆腐脑的十种吃法”,他对于美食的评判标准是基于自身有限的现实经验与少量的书本知识。你与他谈论美食心得,提起一个老梗比如“牛排几分熟好吃”,他也许会大致听懂一半,还有继续与你讨论下去的欲望,但如果你再说到松露、鱼子酱、马卡龙这些美食,他就会云里雾里,甚至一副“你 TM 在说什么”的表情,最后抬屁股走人。
说大了,在各行各业,对于某件事是否达到规法标准,都有着相应的衡量条件。举个例子,过收费站,没有卡就过不了,这就算一个最简单的标杆尺度。老王的衡量尺度是自己的经验,所以他不可避免地陷入的主观臆断的错误中,忽视了客观的美食世界。
而群众盲目性,也是主观臆断的重要体现。watch film 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 now
我要终结专业知识上没完没了的废话以及翻来覆去的屁话,用一句话解释导致群众盲目的原因,那就是群众只想看他们想看的。
还真别否认,有人就喜欢看每日星座分析,有人就喜欢看某某明星昨天跟谁出去吃饭了,这些虽然算得上俗,但也不能否认他的存在。“何不食肉糜”的弱智统治者都存在,更别说我等小民了。
存在,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而群众的需求就是文化的刚需,是文化消费的上帝。
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一个微信公号的段子手,晚上下班回家的娱乐节目还要看电视黑黑小龙女。所以没有绝对的传播与接收一说。
而有趣的事情来了。在信息传播多元化、新闻媒体多窗口化的今天,真正做到了“信息透明、全民发声吗?”
答案当然是 NO。前者我们打上马赛克,有些敏感,把重点放在后一个观点:全民发声。
在这个社交网络铺天盖地,看到谣言与民科随手一转就是朋友圈,遇到外遇偷情随手一甩就是漂流瓶,听到 XX 被抓随心一动就是发微博的自媒体时代,仿佛每个人都是这个媒体时代的主人。
可问题是,你随手发的东西,扯的犊子,发的怨仇,有人看吗?
而说句不好听的,越是自身学历低到一定水平,生活层次 low 到一定水平的人,越会在网络上发泄不满,而这些人,恰巧就是群众里最大多数。
在沉浸了现实不满等个人情绪的个人思考能力,很容易被引发自己共鸣的某些观点所左右。哪怕这些观点不正确,但也会受到人们的拥护,而与之相反的观点则容易被大多数声音所掩盖,哪怕它们是对的。
所以这就印证了「沉默的螺旋」里那个最经典的现象描述:“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所以我们时不时就看到一群人将另一群人踩在脚下彻夜狂欢,更典型的例子,最花式夺人眼球的标题类如“网友将 XX 捧为女神”“某名人 XX 指责 XXXX 事件”,这些信息传播效率惊人,有的信息在业内人士经过分析后可以被证伪,甚至网友都没叫那跳钢管舞的是女神,但也获得极大的关注量。令人咋舌但也论证了我开头说的那句话——
大部分群众是盲目的。
由于自身知识局限、环境局限以及成长局限的辨别能力差而导致盲目的大部分群众,对于可被理解的,满足自身需求(性欲、暴力),以及具备了趣味性的信息,主动或被动(媒体报道,公知发声)轻而易举地参与一场所谓的“对于 XX 真相”的大讨论,最后无关正确与否,参与的每一个人都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群众获得了嘴炮以及身为兵卒冲锋在前的快感,群众的引导者们则获得了自身利益的果实,皆大欢喜。
剩下一群沉默的少部分人,他们的身份就有点复杂了。
你在质疑谁??????